股票学习网

股票学习网_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知识 - - 股票学习网!

铁锅战法选股技巧同铁锅战法实战经验

2024-02-28 01:06分类:投资策略 阅读:

 

蒙古人曾经创造过许多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灭亡了许许多多的国家,占领了大半个欧亚大陆,但却在成吉思汗去世后不久分裂为数个国家,其整体实力大幅衰减,并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中逐渐走向衰亡。

 

鼎盛时期的蒙古帝国军队

 

哪怕是蒙古人所建立的最强盛汗国——大汗汗国(元朝)也没能保持长青不倒,在统治了汉地不足一百年后,就栽在了农民起义军手里,被迫退守漠北。

虽然这些回到草原老家的元朝遗民还将国号称作大元,试图夺回江山,但最终却在明军的数次北伐下崩溃。自此以后,蒙古人的科技、生产力、文化和战斗力在明朝的经济封锁下都迎来了一波大倒退,重新回到了单一经济的部落时代!

 

蒙古人

 

他们遗忘掉了很多东西,比如蒙古人曾经用以击败无数强敌的战法、曾为蒙古人敲开坚城的攻城技术等等。

而蒙古人战斗力衰退的一个最显著例子,就表现在其所使用的“简陋”攻城技术上!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蒙古人在14世纪后主要使用的一些攻城战法!然后通过解析这些攻城战法,为大家详解蒙古人战斗力的衰退和其原因。

蒙古军队攻城技术的衰落

自从元朝彻底灭亡后,蒙古人在与明朝进行的战争中所使用的攻城技术就只能用简陋二字来形容!并且在大多数时间里,蒙古人只想在很短的时间内快速地突破长城,然后在明朝边军反应过来之前,完成一系列对明朝乡村、城镇的劫掠,之后再携带大包小包的战利品躲过明军的搜捕,退回长城以北的草原。

 

蒙古军队

 

而完成这一系列战术动作的前提就在于蒙古军队能否快速地攻破长城,因为若是连长城都突破不了,蒙古人毕竟别说抢劫了,他们连能否安全退走都是个大问题!

但是明军的防御工事对丧失了大部分攻城科技匮乏火器的蒙古军队来说却非常麻烦,哪怕是被后人诟病不已的“明长城防线”!蒙古军队往往都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死掉很多人后才能突破。

 

明军在修建长城

 

现代很多人都对中国古代各朝代修建的长城诟病不已,认为修长城完全是个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但其实长城的作用很大,它不光是一条长长的墙,它其实是一个包含了要塞、烽火台、哨所、军站、道路等于一体的防御措施,它能快速地对军情做出反应和支援,对限制小股敌人和攻城科技不发达的游牧部落很有效。

 

哈德良长城

 

正因为如此,人类历史上的各大帝国都曾修建过类似“长城”一样的防御体系,比如罗马帝国的罗马壁垒哈德良长城,萨珊波斯帝国的戈尔根长城等等。

若是长城没有极大的用处,为什么人类历史上的几大帝国都纷纷花大力气建“长城”呢?真当古人是笨?

 

波斯帝国的“长城”

 

蒙古人的攻城战法实解

1、十四世纪后的蒙古军队在攻打长城时,往往会提前侦查明军防守薄弱或是城墙低矮的防线,然后采用蚁附法攻城,即聚集一大帮战士,披上比较好的铠甲或是多层牛皮,然后在己方的火力支援下扛着木梯冒着明军的枪林弹雨直接冲击长城。

而一旦占领了一段城墙,更多的蒙古士兵就会蜂拥而至,彻底将城墙上的敌人肃清,然后再派人掘开城墙,制作出一条可以让军队可以随意进出的缺口。

点评:这种战法会死很多人,因为攻城的蒙古士兵基本都暴露于明军的火力之下,并且在城墙上防守的明军很容易就能推到或是用手榴弹炸断长梯。不过,这种战法要是在明军防御人手不足的地方使用,还是挺有效的。

 

蒙古人攻打长城

 

2、在一些时候,蒙古军队“落魄”的连攻城长梯都没有,因为长梯携带不方便,而若是就地建造,则很容易被明军发现,给其及时求援和部署士兵防守的机会,所以有的蒙古部落就开动脑筋,“发明”出一种攻城车战法。

使用这种战法前,蒙古军队会分出几支小部队,分别前往不同的防线吸引明军的注意,而蒙古军队的主力则蹲守在目标不远处,快速地将耕地用的犁或是一个“L”型的粗木棍绑在数根长竿或是梯子上,制成一个前端带“钩子”的“梯子”,然后再将这个“异形攻城梯”安装在勒勒车上,如此一个“高科技”攻城车就制作完成了,蒙古人顶多再往车上铺几层牛皮或泥巴防火。

因为“攻城车”的体积比较大,所以蒙古人可以躲在车后,较为安全地将攻城车推到城墙附近,然后攻城车顶端的犁杆或是“L”型的粗木棍就会勾住城墙边缘,之后蒙古军队就可以顺着攻城车登城了。

点评:这种战法是蒙古军队为数不多的“高科技攻城战法”了,能较好地保护攻城士兵的安全,但是因为攻城车的体积较大,所以也更容易被明军的火炮和火油重点照顾。

 

长城攻防战

 

3、十四世纪后的蒙古军队并不是特别喜欢建造攻城器具,一是因为需要花费大量宝贵的时间建造,二是他们也缺少快速制作攻城器具的必要技能和工匠,所以他们攻城时常常不使用攻城器具,全靠挖墙脚战法堆积法

蒙古军队会在进犯长城之前,从自己的军队中挑选出个人武艺最好的士兵,然后将这些精锐士兵组合成一支轻装小部队,前去长城附近侦查明军的防守分布、迷惑明军的“夜不收”(侦查兵)或是直接看准机会翻越进长城,以调动明军外出围剿,并不断地将探查到的消息传回大本营。

之后,蒙古军队的主力就会根据侦查队传回来的消息,挑选防守薄弱的防线作为攻击地点,派士兵拿着锄头快速接近长城,挖长城的墙角,直到将其挖塌,或是派士兵携带着一束湿草和泥土,然后将其堆积在长城下,直到堆积到与长城等高后,再开始攻城。

点评:挖墙脚战法和堆积法是蒙古人使用最多的两种攻城战法,本身也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使用这两种战法攻城时会死很多人,而一旦伤亡过重,蒙古军队就距离崩溃不远了!并且只用锄头等简单工具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挖塌长城或是堆积出高度合适的土坡,蒙古人常常需要聚集很多士兵,并进行多次尝试后才能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

 

15世纪后,蒙古军队的攻城战

 

4、蒙古人的攻城科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俺答汗崛起的年代,蒙古军队终于重新点亮了投石机战法

蒙古军队会先用投石机攻击长城上的明军,等到明军被压制之后,再派士兵携带云梯或是攻城车攻城。

点评:蒙古人此时制作的投石机大多是一些“小家伙”,一般用作火力压制,主要装散弹以杀伤敌军,但很难直接破坏掉城墙,并且投石机还很容易受到明军火炮的精确打击。

 

明军战车

 

5、俺答汗崛起时,蒙古人学聪明了,他们会收集门板,然后将门板树立在长城附近,之后就躲在门板后面射箭,还有的蒙古人直接将门板顶在头或背上,以阻挡明军的箭矢。

点评:门板虽然能挡住箭矢,但是却挡不住明军的火炮。

 

明军的火油战车

 

6、除了上述的5种攻城战法以外,为了赶时间的蒙古军队士兵往往会披上双层铠甲或是数层牛皮,然后直接举着长木竿或是带着树杈的树干直接往长城上莽一波。

但这种莽战法蒙古人一般不用,顶多作为其他几种战法的辅助,因为这种战法死的人最多!

点评:明军最喜欢这种敌人了!一轮火器齐射后就能杀伤大量的敌军。

 

明军战车

 

7、蒙古军队还有一种特殊的“攻城战法”,以用来对付明军的移动城堡——车堡

虽然明军的车堡都是出现在野外,但对缺少火炮的蒙古人来说,攻击车堡无异于攻城,甚至还要更危险!因为明军车堡的火力非常猛!并且车堡内的明军知道自己跑不过骑马的蒙古人,所以他们往往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爆发出更凶狠的战斗力。

 

明军战车

 

而蒙古军队对付车堡的方法就很单一,他们会派出几个骑兵,到明军的攻击范围内,吸引明军视线,骗取高度紧张的明军发起攻击,俗称“骗枪子儿”,然后大部队的蒙古骑兵就会趁明军换装子弹的时候一拥而上。

若是运气好时,蒙古军队有可能冲垮车堡,但大多数时候蒙古军队都是被战车后的明军打成马蜂窝!

 

明军战车

 

点评:车堡是蒙古军队非常讨厌的一种防御工事,因为蒙古人很难破坏掉明军的战车,所以在大多数时间里,蒙古军队都是从车堡旁绕过去,或是围困车堡,直到其弹尽粮绝为止,但要是想达成这些目标,蒙古人往往需要付出极大地代价,这是战斗意志薄弱的蒙古军队所不能承受的。

 

明、蒙战争

 

车堡是明军在野战中经常构筑的一种临时工事,由许多辆战车组成,且每辆战车上还装配有许多火器,其火力甚猛!尤其是经过俞大遒和戚继光的改造之后,车堡更是装备了许多射速快、射击精度高、威力强的火器,比如鸟铳、佛郎机炮等,一次齐射就能基本瓦解一次万人级别的骑兵冲锋!是明军不可多得的宝贝,曾为明军在兵力劣势的情况下取得多次胜利,是明军边防体系的核心。

 

战车队伍

 

为什么明朝中后期,明军车堡的发展很迅速?

那是因为此时明朝卫所制度的弊病已经显露出来了,卫所兵的生活状态非常接近于军官的农奴!其战斗力和战斗意志都很弱,而明朝在丢掉河套地区,以及马政衰败后,手中保有的战马数量严重下降,无法再凭此组建大型骑兵军团与蒙古人对冲,所以战车就成了明军克敌制胜的法宝,被当时的明朝人称赞道:

“欲行则行,欲止则止,可谓有脚之城…欲挡戎马之冲,非车壁不可,欲挫戎马之锐,非车击不可。”

 

明朝战车

 

蒙古军队在15世纪后攻城战法衰退的主要原因解析

为什么那个曾经勇猛无敌的蒙古军队到14世纪后穷酸成这副模样?

这是因为蒙古人本身就不是技艺高超的民族,他们是游牧民族,天生就对很多科技“绝缘”。而古代但凡工匠多、科技发达的民族无一不是定居的农耕民族,因为当时只有农耕社会才能产出更多的食物,才能供养更多的脱产工匠,才能对科技产生更多的需求。

 

蒙古军队

 

在蒙古帝国刚兴起的年代,蒙古人主要和同族或是其他草原民族进行骑兵野战,并不经常进攻城市,所以其攻城科技和经验也不发达,但是蒙古军团的野战却非常厉害,根本不惧怕任何敌人!因此他们会采用围点打援战法,即拔除掉城市周围的哨所和小城堡,然后用距马、壕沟、矮墙和陷坑彻底将城市围死,并掘断城内的水源,跟敌人打持久战,直到城内耗尽粮食不得不投降为止。

必要的时候,蒙古军队还会在城外连续几年屯田和放牧,若是敌军有援军敢前来解围,那蒙古军团就会在野战中将其击溃、歼灭,不给城市一丁点补给的机会。

 

蒙古军队

 

而一旦蒙古帝国攻克城镇和城市,蒙古人就会将攻城武器和工匠收集起来,为自己所有,蒙古帝国也就由此掌握了最先进的攻城战法和相匹配的攻城武器!

ps:蒙古帝国时期,蒙古人有屠城的恶习,但是城市里的工匠和手工艺人总能逃过一劫,并受到蒙古人的保护,因为蒙古人需要这些工匠为自己制作铠甲、武器和其他科技。

 

蒙古人强盛时期的攻城

 

因此在蒙古帝国的扩张时期,蒙古军队通过俘虏的帮助,拥有了攻城车、攻城塔、云梯、冲撞车、投石机、弩炮,甚至是“生化武器”等一系列当时最高科技的攻城武器,那些号称“坚不可摧”的城堡都被蒙古人一一攻克了!

 

蒙古帝国鼎盛时期的攻城战

 

ps:蒙古人是历史上第一个运用“生化武器”攻城的民族!他们将因鼠疫而死的人类尸体,用投石机扔进卡法(Kaffa,克里米亚半岛上的一座城市)城内,让城市内的居民患上了瘟疫,从而攻克了久攻不下的卡法城!除此之外,蒙古人还喜欢用投石机往城市内丢腐烂的牲畜,以污染敌军的水源。

 

记录在细密画中的蒙古人攻城战

 

我认为尼沙布尔围城战是一个能表现出鼎盛时期蒙古军队如何攻克坚城的极好例子,我们现在还能从当时目击者的记录中发现蒙古军队攻城技术的强大:

“虽然尼沙布尔城处于一个多石的地区,但他们(蒙古人)仍从远处运来石头并随军带着,这些收集到的石头像堆庄稼一样堆成了山,最后却连十分之一都没有用上,城池就降落了!因为尼沙布尔城的居民从蒙古人的投石机攻势中,发现了蒙古人的强大!虽然他们(尼沙布尔城的居民)之前从未见过这样的敌人,虽然他们在城墙上有3000把完好无损的十字弓,城内还装配了300台投石机和弩炮,并且储存了相当数量的投射物和油,但是尼沙布尔城里的士兵,在蒙古人的攻城器械下脚已发软,已士无斗志。”

 

蒙古帝国强盛时期的攻城战

 

但是不管蒙古帝国曾今多么辉煌,14世纪后的蒙古人已经忘记了祖先的荣耀和技能,在失去中原这个基本盘后,蒙古人又回到了单一、脆弱的游牧经济中,不再拥有充足的食物、发达的科技和便捷的生活,他们分散成各个部落生活在不同的牧场上,继续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向心力不如以往,相互之间也并不和平统一,其内部各级贵族争权夺利、操纵可汗!有时还经常互相使绊子,甚至是内战!

 

鼎盛时期的蒙古军队

 

所以蒙古人在14世纪后与明军发生的大多数战争,都是由一个或数个蒙古部落发起,而不是全体蒙古人一同进犯明朝疆域,其大多数时候的军势并不强大,因此蒙古军队很难攻克城池,更别说获取城市内部的工匠和攻城武器了。

并且在明军的几次打击和经济封锁下,蒙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敢大规模骚扰明军防线,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人因为本身没有攻城的需求,其内部掌握攻城技术的工匠也就没有将自己的技术传下去,而等到明朝政治腐败,明军的战斗力衰退,蒙古人敢再次骚扰明朝边境时,蒙古部落内掌握攻城技术的工匠早已经老死了!

蒙古人战争思想的转变,也是其攻城战法衰退的原因之一!

在14世纪后的大多数时间里,蒙古军队都秉承着“抢一把就走”的战争思想,他们不再是那个可以横扫一切对手,然后将敌人国土化为养马场的强大军队,他们与明军之间的真正大规模决战不足十次,他们对明朝的疆土没有太强的欲望,当然主要还是因为守不住!

而因为明初几次大规模战争的失败,蒙古各部落过的很艰难,整个草原社会都动荡不宁,许多蒙古人都因为战乱、疾疫、灾荒而死掉,所以为了恢复部落的人口和物资,蒙古军队才会主动越过长城,侵犯明朝疆土,尤其是在明朝关闭边境上的互市,对草原进行经济封锁时。

 

蒙古部落

 

穷困潦倒的蒙古牧民们和大多数蒙古贵族只想冲进长城内,抢劫粮食、铁器、人口和财货等,以维持生活,因为很多蒙古家庭连个做饭用的铁锅都没有!对此,当时的明朝人有相关的明确记载:

“北虏散处漠北,人不耕织,地无他产,虏中锅釜针线之日用,须藉中国铸造。”

在资源极度短缺的情况下,一些蒙古人甚至被逼的拿骨头和石头制作匕首和箭头!所以当草原发生白灾(雪灾)或是缺少资源时,蒙古牧民们就会响应首领的号召,前往长城内“发财”,但很多时候,这些穷疯了的蒙古牧民只会在长城外白白丢下性命,让明军割下头颅拿去升官发财。

ps:当时一个蒙古士兵的头颅就能让一个明军士兵官升一级,外加20两白银,若是不想当官,也可以换成50两白银,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很多明军士兵一年的军饷才不到十五两白银。

 

明军

 

蒙古人战斗意志的衰弱

小编以前曾特意研究过明朝的将军为什么喜欢克扣普通士兵的军饷,然后重金培养家丁(直属于军官本人的私兵),发现除了靠喝“兵血”积累家财外,其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为了适应蒙古人的战法!

15世纪后的蒙古人,变得和以往的游牧部落没什么两样了,他们不再经常与中原军队进行大规模的正面战争,也不敢打恶战了,大多是聚集几百上千人,然后骚扰明朝边境,而就是这千把口子人,可能还是几个部落共同凑出来的,分属于不同的首领指挥,一旦死伤过多,蒙古人内部就会发生矛盾,军队也将瓦解掉。

 

蒙古军队

 

所有哪怕是已经攻进长城,并掠取到了足够多的战利品后,蒙古人也不会长时间在长城内逗留,都会尽快带着俘虏和财物撤退,生怕被反应过来的明军缠住或是自己在长城上挖的缺口被明军堵上。

因此掌握了蒙古军队习性的明军,就花大价钱培养少量的家丁部队,给予其最好的武器和铠甲,甚至造成“辽饷唯家丁厚,营堡军士月止四钱或两钱五分”的情况。

 

明军

 

而一旦遇到蒙古军队入寇,这些家丁就要带领部队和蒙古人野战,争取杀掉蒙古军队的前锋或是其中最勇猛的勇士,因为只要能达成这一目标,蒙古人的大部队就会崩溃逃散!甚至有时候明军只不过杀死了蒙古军队中的一两个人,然后一整只蒙古军队就士气崩溃了,乃至于全军撤退,让明军都莫名其妙搞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因此特意在史书中记载道:

“虏最畏劲敌,我军能斩彼一二先驱者,即啮指而遁,如鱼骇鸟惊,不可复聚。”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14世纪后蒙古军队喜欢将最精锐的士兵排在阵头,然后将老弱放在阵后壮声势,一旦最精锐的前锋被斩杀掉,后面的老弱就会意志奔溃争先奔逃,让明军轻松解决战争。

ps:其实不光蒙古人会主动侵略明朝,明军也经常派遣精锐士兵,到蒙古草原进行报复行动,比如在秋季时烧掉蒙古人的草场,让蒙古人的牲畜因缺草而无法过冬,或是偷袭蒙古人的营地,赶走其牲畜等。

 

明军

 

并且,当时的蒙古人还比较迷信,他们很惧怕明军的火器,哪怕是只听到明军火器发出的巨大声响,都能让一些没见识的蒙古人以为是打雷了,若是再挨上几发子弹,死掉几个人,那直接就能让蒙古人放缓攻击力度,不敢继续奋勇冲锋,为此蒙古人还让投靠自己一方的白莲教徒(叛离明朝)发动“神功”,以祈求神灵摧垮明军的城墙和火器,但要是“神功”有用,那些白莲教徒也不至于叛离明朝,躲进草原里了!

为啥蒙古人痛恨明军火器?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蒙古人本身缺少火器的缘故。

蒙古军队中没有多少火器,其本身也没有进入火器时代,虽然蒙古军队也曾运用火药武器杀敌、攻城,但是随着中原的丢失,蒙古人的火器技术也就基本没有了!虽然蒙古军队还曾在土木堡之变中缴获了1万多把神枪、2万多把火铳、8百多门炮等火器,但是因为蒙古人当时还并不在意火器,所以也就没有列装,大多数都放在一旁积灰或丢弃了。

ps:明军早期的火器存在着很多致命的缺陷,比如射程近、射速慢、份量重等,在与行动快速的骑兵战斗时很吃亏。据记载,当时的士兵经常会在骑兵的冲击中“手足失措,虽能发枪,不暇取中”,蒙古人看不上很正常。

而等到明军的火器变得更先进和普及时,蒙古人就后悔了,开始想办法获取火器,为此蒙古的俺答汗甚至还派间谍混入北京兵仗局以学习佛郎机火炮和其他火器的制作和使用技术,但其间谍却被发现处死了。

蒙古人和明朝在无可奈何之下达成和平

有意思的是,虽然蒙古军队在14世纪后,战斗力衰减的很厉害,但是明军也不是次次都能战胜蒙古军队,甚至几次被蒙古人攻破九边防线,连北京城都被围了!在土木堡之变中更是连皇帝都被蒙古人俘虏了!所以不得不承认,蒙古人战斗力衰弱的同时,明军战斗力的也在大踏步向后退,但明朝胜在体量足够大,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本“回血”。

 

明军

 

而蒙古人对明朝的侵略战争,却随着明朝火器的升级和普及,让蒙古军队越来越饱受困扰,很难继续取得较大的胜利,所以到后来只要明朝愿意开放互市,不再派兵主动猎杀蒙古牧民,那么蒙古各部落就很乐意与明朝达成和平,所以俺答封贡之后,蒙古各部就逐渐沉寂下来,不再向明朝发动大规模的边境战争,结束了明、蒙之间持续了将近两百多年战争。

 

蒙古大汗

 

ps:俺答汗又称阿勒坦汗,是元朝灭亡后,蒙古各部落中少有的雄主,他带领自己的部落(土默特部)崛起于嘉靖年间,控制了大半个蒙古高原,而他为了解决蒙古人困顿的生活,多次向明朝请求开放关市,但明朝政府为了限制蒙古部落的实力,坚决不开关市,于是俺答汗向明朝发起了猛烈的求贡攻势,一度打到北京城下!最终明朝在隆庆年间于俺答汗达成了和议,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在边境开放了十一处贸易口岸,自此得到满足的蒙古人不再大规模进攻明朝了。

 

蒙古人和明军在北京城下展开战争

 


(本文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阅读,求关注、转发、点赞~)

文章参考文献:

《抚顺东夷记》(明)马文升 著

《译语》(明)苏志皋 著

《明经世文编》(明)陈子龙 著

《阵纪》(明)何良臣 著

《黑鞑事略》(宋)彭大雅 著

《练兵实纪》(明)戚继光 著

《武备志》(明)茅元仪 著

 

 

1931年1月中旬,鄂豫皖红四军成立后,鉴于进攻苏区的敌人处于守势,遂决定开始进行进攻作战。

2月2日,红四军攻打新集的战斗打响。红十师三十团、二十八团担任主攻。由于新集有高大的石砌围墙围护,守敌用土炮居高临下射击,红军云梯无法靠近,攻了几次都未奏效。军部随即决定采取挖地道的办法、炸毁围墙。在当地群众的大力支持下,部队经过艰苦的、近10天的土工作业,挖了四五十米的坑道,把地道直接挖到城墙下面。然后,找来一口棺材,将300斤火药、数枚炮弹和碎铁装进去。2月10日下午,点燃后,“轰”的一声巨响,把敌人的城墙炸开一丈多宽的缺口,三十团的将士们立即冲进去,经过3个小时的巷战肉搏,取得了全面胜利。这是有记载以来,红军首次采用挖地道放炸药的作战方法,人们把它戏称为“土飞机”。

红军“土飞机”,攻城有威力。就在当年春天,红一方面军在第二次反“围剿”期间根据作战需要,将原红一军团工兵连扩编为工兵营。这些“工兵”常常在攻打坚固阵地时发挥“炮兵”的作用。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一方面军转入拔除苏区内敌军据点“土围子”的战斗。10月初,针对战斗中存在的问题,方面军总部指出,以前打土围子、攻炮楼都用步兵冲锋,用炮兵威吓,实在不够狠、死伤也很多,土围子、炮楼还是没有打开,总不晓得用工兵的能力去挖地洞、打堆壕、埋地雷去爆炸他的围墙,再冲进去,或是用多量火药完全给他炸个干净。方面军总部要求各部队普遍推广坑道爆破作业,并且注意爆破的各种数据和经验,以便整理成工兵教材。

炸破新陂土围,当场击毙“敌团长”

1931年3月,红十二军罗炳辉率部攻占瑞金城,敌“自卫团”为保存实力,一直逃至离县城70余里的新陂土围内,准备在那里坚守,然后等待援军伺机反扑。为肃清这股敌人,红军抽调人马于4月16日大举围攻新陂。

 

罗炳辉

 

敌人被包围后,龟缩于坚固的土围内,通过射击孔阻击红军。在进攻过程中,红军发现:土围是用石灰、糯米和砂石夯筑而成的,非常坚固,在没有重武器的情况下很难攻克。

10月13日,上级又调红军独立三师全力进攻。此次红军稳扎稳打。先消灭了土围外围的敌人,并切断了土围内的水源,还占领了土围后侧一间烟寮。独立三师大多为赣南闽西子弟,很多人都用过土枪土炮,所以大家集思广益,决定在寮内挖掘隧道达土围城墙根下,然后用棺材装满火药埋入土围下,装好引线进行爆破。17日上午11时,红军点燃引线,随着“轰”的一声地动山摇,土围城墙一角被炸开,红军迅速冲入土围,全歼了据围顽抗之敌数百人,敌“自卫团”团长也被当场击毙。

炸开“铁打会昌”,守敌几乎被捉个“精光”

1931年10月下旬,为迎接“一苏大”召开,遵照毛委员关于迅速肃清红区内白军据点的指示,红五军从瑞金城出发,经会昌西江、洛口、白鹅、茶梓、高排到门岭。红八军从瑞金谢坊出发经会昌板坑、罗塘到门岭集结。两军集结后联合包围会昌城,会昌四周城墙高大、厚实,县城东西北三面又被河宽流急的贡江环绕,只在南面有一片开阔地,形成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地势,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铁打会昌”之称。敌人头目欧阳莘、欧阳传霖纠集2000余人的地方武装靖卫团,妄图利用坚固的城墙负隅顽抗。

红军研究攻城计划,有的主张强攻,但强攻伤亡大,有的主张围城,但时间太久也不行。红军官兵刚刚听说了用秘密武器攻占新陂的捷报,都觉得,我们也可以从地下钻进去,放上炸弹,把城墙炸掉,同时发起冲锋,一举歼敌。指战员向指挥部报告,红军指挥部当即批准这个建议,决定在城南同时掘进6条坑道,采用坑道爆破攻城的办法。为此,从红一军团调来一个工兵连,担负挖坑道任务。并指令一营的步兵担任火力掩护,会昌游击队协同作战。

工兵连的大多数战士原来都在安源煤矿工作,挖坑道很拿手,进展很快,虽然有两条坑道被敌人破坏了,还有两条被水淹,但仍有两条坑道最终挖到了西南方敌人炮台阁的城根下。会昌县苏维埃政府立即组织人员把熬出的一担担土硝送到红军驻地,当地老表又捐出了寿木(棺材),10月25日早晨,工兵连把三副装满土硝的棺材通过坑道放入城墙下面,点燃导火线后,“轰隆”一声巨响,会昌城西南角的炮楼随着尘烟腾空而起,城墙也被炸开三四丈宽的口子,红军的冲锋号随即吹响,红军如潮水般冲进城去,敌人在巨大的轰鸣声中,早就吓破了胆,在一片“缴枪不杀”的口号声中,纷纷举手投降,此役红军俘虏了敌人700多名,缴枪千余支,靖卫团头目欧阳莘和欧阳传霖带着百余敌人打开西门跳河逃跑,刚上岸就遇到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红军伏兵,除欧阳莘外大都被一网打尽、捉个精光。

攻破寻乌城墙,活捉城内“敌县长”

1933年4月,上级决定再攻寻乌,调来红军独立二、三师和地武装约数千人配合攻城。当时的战斗部署是:独立团和地方武装坚守黄泥垇、五里亭等处,截住陈济棠第八师的国民党军;另一部分驻田背村,截断敌人的退路;独立二、三师担任攻城。

城内由敌县长潘梦春带领警察队及陈济棠的手下团长张英的部分部队把守,他们认为:外围有陈济棠的部队,而城内力量雄厚,加上城墙高厚坚固,城内粮食、弹药充足,定能固守。因此守敌将城门封死,只在城墙上向外放枪。

红军攻城开始时,因城墙周围都是一片水田,无处隐蔽,敌人在城内居高临下,红军一连几天冲锋都被敌人的火力所阻,无法接近城下。第四天黎明,终于占领北门城下的一栋房屋。独立三师有攻打新陂坑道爆破的经验,于是就在这座房子里挖地道,整整挖了一天一夜,才挖到北门的城墙下。红军发现:高大坚固的城墙要挖倒它是不可能的,一两包普通的炸药也休想炸垮它,于是就找来几口大棺材,在里面塞满炸药、铁锅片、碎石块等,钉上马钉,外面用铁皮、铁丝包捆牢固,放到挖开的城墙脚下,随后退出爆炸范围,点燃引信。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寻乌城北门的城墙炸开一个三丈多宽的缺口,红军便趁着烟雾的掩护从缺口冲杀入城,迅速歼灭了城内2000多守敌,敌县长潘梦春成了俘虏。

爆破沙县城墙,红军立功受嘉奖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以彭德怀为军团长、杨尚昆为政委的红三军团,在沙县进行了一场艰难的攻坚战。

1934年1月3日,红三军团奉中央军委命令由江西广昌的头陂一带出发,向福建沙县进军。10日,红三军团到达沙县西北的富口、夏茂。11日,把沙县县城围得水泄不通。

 

彭德怀

 

在沙县西郊,彭德怀总指挥对着墙上的军用地图,忧心忡忡地对各级指战员说:“沙县城里有国民党新编五十二师卢兴邦部第十团、十一团一营、师属炮兵营一连、工兵营一连及师司令部,还有两旅部留守处和地主武装百余人。他们作战经验丰富,武器精良,弹药充足。城墙高又厚,好比坚硬的乌龟壳。所以,大家要有打硬仗的思想准备,要学习宁化泉上土堡作战的经验,顺利地拿下沙县!”

12日凌晨,红五师十三、十五团和侦察连遵照彭德怀的命令,凭借夜色掩护,集结出发,到达预定位置。当日7点20分,红五师发出攻击信号,顿时,枪声大作,子弹呼啸,守敌负顽抵抗。一些强行冲过田埂的战士,倒在了敌人的火力网下,部队暴露在敌人的有效射程内,强行突入异常困难。红五师从三个城门强攻三次,均失利。

上午10点,红军停止攻城。在这种情况下,军团部总结经验,改变战法,调整兵力部署,决定用坑道爆破攻城。当即选定了东、西、北门三处作为坑道突破点,由五师抽调身强力壮的战士和工兵组成突击队。为掩护坑道作业,红军将神枪手组织起来,分布各处,采取点射阻击。守敌见红军这些天光打枪不攻城,好生疑惑,担心红军挖地道破城。于是,就在城墙边埋了几十个大水缸监听,听到嗡嗡响声也循声往下挖。

东门的坑道与敌人地洞相遇了,红军战士扔出手榴弹,端起枪在洞里就对敌射击,后又与敌人相遇三次,打了三次遭遇战。西门坑道也险些与敌人地洞相遇,红军改用弯曲路线,避开敌人。

22日,三个方向的坑道已挖好,装上炸药,5点20分,军团指挥所阵地上燃起火把,发出攻城信号。不多久,只听“轰隆隆”几声震耳欲聋的巨响,西门城墙炸开一个豁口。而东门和北门却没能炸开。因为挖坑道时没有测量仪器,爆破目标与城墙相距很远。

 

邓萍

 

彭德怀、杨尚昆、邓萍等一起研究分析了两次攻城失败的原因,决定调整兵力:五师调往尤溪去搬运卢兴邦兵工厂,四师从尤溪调回攻打沙县城,炸掉西门城墙。

24日夜,坑道通到了西门城墙下。附近的老百姓抬来十几副棺材,装上炸药盖上板,钉上大铁钉。彭德怀带领工兵连战士把这些棺材抬进坑道,用土石堵实。

翌日拂晓,军团部发出攻城令,战士点燃导火线,西城门墙被炸开20多米宽的大缺口。战士们一跃而起,从缺口处冲进城去。霎时间,军号声、枪炮声、敌兵哭嚎声和红军战士的喊杀声响成一片。经过激烈争夺,反复冲杀,红军终于攻进城中。

在攻克沙县城战斗中,红军消灭敌军700多人,俘虏1300多人,缴获机枪、步枪1800多支,平射炮数门,迫击炮8门,子弹108000多发,炮弹两万多发,无线电台一部,兵工厂全部设备,还有食盐、粮食、布匹等。红军攻克了沙县城,扩大了苏区范围,受到第二次全苏大会的通电嘉奖。(本文作者胡遵远单位系安徽金寨干部学院、金寨县委史志室)

https://www.haobaiyou.com

上一篇:查看炒股的软件 炒股软件哪个好

下一篇:新能源股票还会涨吗还有新能源股票行情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