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股票学习网_股票入门基础知识_炒股入门知识 - - 股票学习网!

土壤治理龙头股(土壤检测概念股)

2023-06-11 04:43分类:江恩理论 阅读: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广发证券 邓先河 吴鑫然)

一、华鲁恒升:攻守兼备,内生成长典范

(一)内生成长典范,化工行业标杆企业

华鲁恒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华鲁恒升”),成立于2000年4月,是一家在原德州恒升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化肥、化工生产经营为主的多业联产的新型化工企业。

德州恒升化工(集团)前身为德州化肥厂,始建于1968年,1996年改制,1999年更名为华鲁恒升集团。

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由单一的化肥企业转型为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的化肥、化工、热电等大型综合的煤化工企业,主要产品包括氨醇、尿素、DMF、甲胺、醋酸、己二酸、乙二醇、甲醛、醋酐、工业气体、草酸等,具备发电、供热等生产能力。

(二)攻守兼备,周期龙头企业穿越红海

化工行业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周期性行业,大多数企业对于周期波动都没有掌控能力,盈利也就是跟随行业景气呈现周期性变化,资本回报率较低。

我们判断优秀化工企业穿越行业周期需要两个特质——强护城河和高成长性:

强(成本)护城河保障化工企业在周期低点抵御周期经营风险,具备防守属性;高成长性要求化工企业在周期低点保持扩张,进而穿越行业周期,具备攻击属性。

我们认为,华鲁恒升作为国内化工行业标杆企业,回顾近二十年发展之路,其发展路径始终紧贴这两方面:

1.攻,资本开资拉动内生成长,由原材料供应商向功能材料供应商迈进,实现“利润最大化”;

2.守,不断降低成本,通过优秀成本控制打造不可复制护城河,在周期底部获得更多超额收益。

二、攻:新一轮强资本开支周期开启,内生增长持续

(一)资本开资拉动内生成长,年均 CAPEX 超 13 亿

回顾华鲁恒升的发展史,是一部持续有效资本开资拉动内生成长,进而实现业务做大做强的历史。自成立的20年,华鲁恒升CAPEX累计超过290亿元,年均CAPEX 超13亿元,归母净利润CAGR(2001-2021)达30.84%。公司历史上几轮重要的资本开支后,利润体量均系统性上移。

具体来看:

1.2012年以前,华鲁专注于前端煤气化平台的扩充扩容。在此期间,前端大氮肥项目、原料煤本地化和动力结构调整项目、醋酸节能改造项目陆续投产。同时,尿素、DMF、醋酸等基础化学品产能也实现快速扩张。截止2012年,华鲁固定资产由最初3.26亿元提升至72.18亿元,盈利由最初0.34亿元提升至4.52亿元。

2.2013年-2017年,华鲁专注于煤气化平台后端的多线布局。在此期间,后端己二酸、乙二醇、多元醇、环己酮(醇)项目陆续投产,延伸产业链布局。同时,锅炉结构调整、空分结构改造项目、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项目陆续投产,进一步巩固成本竞争优势。

截止2017年,华鲁固定资产由最初83.16亿元提升至107.70亿元,盈利由最初4.9亿元提升至12.22亿元。

3.2018年-2021年,华鲁专注于产品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在此期间,后端乙二醇、己二酸、己内酰胺、DMC项目开始陆续扩充扩容。同时,开始统筹荆州基地建设,布局PBAT、NMP等新能源、新材料项目。

截止2021年,华鲁固定资产由最初129.83亿元提升至160.81亿元,盈利由最初30.20亿元提升至72.54亿元。

(二)新一轮强资本开支期周期已开启

2022Q1-Q3,公司CAPEX为46.14亿元,呈加速上升趋势。根据公司在建工程数据,主要涉及湖北荆州第二基地、德州基地PA66、PBAT、电解液溶剂等新能源、新材料等多项项目。

同时,根据当前规划产能数据,自2020年以来,华鲁恒升在德州和荆州两基地远期规划CAPEX接近300亿,已接近自上市以来整体CAPEX水平。我们认为,华鲁新一轮强资本开支期周期已开启,支撑起公司未来高成长。

1.德州基地:PA66高端新材料项目。

预计建设8万吨/年的尼龙66装置,总投资 30.78亿元,已于2022年11月投产;高端溶剂项目。预计建设3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和30万吨/年碳酸甲乙酯,总投资10.31亿元;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预计建成 20万吨/年尼龙6,总投资49.8亿元;PBAT可降解塑料项目。预计建成12万吨/年PBAT、5万吨/年NMP,总投资44亿元。

2.荆州基地:2020年10月公司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政府签署协议计划投资建设华鲁恒升荆州现代煤化工基地,基地一期项目总投资不少于人民币100亿元,建设功能化尿素、醋酸、有机胺等产品。

目前荆州基地主要规划项目: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总投资59亿元;合成气综合利用项目,总投资56亿元。

截止目前,工程进度完成约60%,计划2023年2月份实现单体调试,6月份联调联试,6月份正式投料试车;新能源材料项目,涉及3万吨/年PBAT,16万吨/年NMP,总投资34亿元。

(三)不畏周期,长期内生成长可期

历史开工数据来看,受益于低生产成本和柔性多联产生产模式,华鲁不畏周期波动,整体开工率常年维持高水准。2021年,公司尿素、有机胺、醋酸、己二酸、多元醇开工率分别为114%/75%/111%/90%/87%,超越行业平均水准。

目前,公司新建项目以布局第二基地、新能源、新材料业务为主,且延续低生产成本壁垒和柔性多联产模式,可保证行业竞争加剧趋势下仍保持高开工率生产。

因此,我们以2010年至今价格,对2025年公司新增产能对应营收进行弹性测算。

假设:

1.量:2025年公司新建项目整体开工率保持90%水准;

2.价:2025年市场价格分别以2010年至今价格区间低点/平均值/高点进行假设。

根据我们测算数据,在2025年市场价格取历史价格低点/平均值/高点假设下,公司新增产能对应营收分别对应151/220/375亿元。 2020-2022年公司营收均值为241亿元。

三、攻:“十四五”战略成长期启动,原材料供应商

向功能材料供应商迈进我们认为优质化工企业的成长需历经原材料供应商,功能材料供应商,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

三个发展阶段中,公司盈利稳定性,营收与利润体量、产品差异化程度、产品附加值、产线丰富性、一体化程度逐渐提高。

作为全国氮肥行业的领头雁,华鲁恒升凭借先进煤气化平台,通过品类扩展,实现“一头多线”发展,达到优质原材料供应商的高,又通过产品升级,逐步向领先的功能材料供应商迈进。

(一)品类扩张,由“一头一线”向“一头多线”发展

品类扩张,由“一头一线”向“一头多线”发展。

2000年以前,华鲁恒升前身是山东省化肥行业的排头兵德州化肥厂。90年代国家鼓励小氮肥企业改产小尿素,华鲁恒升紧抓契机,确立尿素在华鲁恒升的主导产品地位。

2002年,华鲁成功上市,并使用募集资金收购集团DMF、甲醛生产线,进行改造升级,确定“一头二线” 工艺路线。

2009年,华鲁成功掌握甲醇低压羰基合成技术,基于煤气化平台的年产 20万吨醋酸装置和10万吨醋酐装置陆续投产,打通一碳化工产业链,正式确定“一头三线” 工艺路线。

2012年,华鲁合成尾气制乙二醇节能项目正式投产。

随后,一系列以水煤气作为原料气、采购苯及丙烯布局的己二酸、多元醇等产品项目也陆 续投产,标准着华鲁“一头多线”的发展模式逐步完善,华鲁逐步从以生产氮肥为主的传统煤化工转型为多产品板块协同高效、煤与石油化工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企业。

(二)产品升级,“十四五”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

回顾华鲁近十年产品扩张,华鲁放弃“堆积木”式发展,不过度关注营业收入、增长速度 “虚胖”指标,而注重内在发展质量和健康程度,由基础型、高污染型向清洁型、高技术型、高端化过渡。

“十四五”战略发展期,华鲁恒升150万吨绿色化工新材料项目陆续落地,在尼龙新材料、锂电化学品和可降解塑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业务领域持续展开布局。

1.尼龙新材料:通过实施精己二酸品质提升、酰胺及尼龙新材料项目,构建以苯为原料,经由己内酰胺、己二酸等产品发展PA6和PA66 高端新材料项目;

2.锂电化学品:通过乙二醇联产草酸、碳酸二甲酯(DMC),以及通过1,4丁二醇(BDO)延伸拓展的NMP,构建锂电化学品。

3.可降解塑料:通过实施精己二酸品质提升、PBAT可降解塑料项目、构建以苯、电石为原料,经由1,4丁二醇(BDO)、己二酸等产品发展PBAT材料。

(三)由原材料供应商向功能材料供应商转型迈进

一般而言,开发全新的产品需要高额的资金、技术、人员投入,而且新产品在后续的推广过程中,也面临政策、应用开发等一系列的风险和难度。

“十四五”战略发展期,我们认为华鲁恒升加快布局新能源、新材料业务不是单纯的新增一个新产品或者想进入新能源市场,而是综合考虑了产品多维度的因素:

1.产品市场空间大,增速快;

2.和现有业务满足一体化、柔性生产;

综合来看,华鲁恒升在“十四五”战略发展期,在后续的产品选择和经营上正不断突破,向领先的功能材料供应商转型,为最终成为领先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供应商前进。

四、守:周期收敛,成本护城河助超额成长

(一)景气底部+格局优化,周期波动逐渐收敛

景气触底,行业格局优化,周期波动逐渐收敛。

自2022年以来,华鲁恒升主要产品价格景气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开始回落,叠加动力煤、原料煤等原材料价格持续高企,整体盈利承压。

根据22Q3财报数据,截止22Q3,华鲁恒升单季度毛利率为23.29%,环比下滑9pct。短期来看,景气底部,华鲁恒升盈利继续下探空间或有限。

长期来看,在碳中和3060、退城入园等一系列的政策变化下,以尿素、DMF为代表的煤基化工周期品土地资源、煤炭指标、能源指标、碳排放指标等稀缺性逐步体现。在经历过一轮供给侧改革与全球需求周期放缓之后,行业供需错配的空间逐渐缩窄。

我们认为,华鲁恒升有望凭借优秀成本控制构建的高护城河,加速推动营收、盈利规模稳步抬升。

(二)先进煤气化平台是打造成本护城河前提

煤气化平台是煤化工企业能否具有成本竞争优势关键的因素之一,其工艺的核心是将气化剂和煤炭在一定压力下通过喷嘴喷入气化炉,在炉内发生混合反应。

煤气化工艺种类多。根据煤处理、进料形态与方式、实现混合等技术单元对策不同,煤气 化工艺多样。

从技术发展路径来看,全球煤气化平台经历炉型从固定床、流化床再到气流床,气化煤种由焦炭、无烟煤到烟煤和褐煤、喷嘴由单喷嘴到多喷嘴、入炉煤颗粒由厘米级(块煤)向微米级(干粉煤/水煤浆)发展的过程,进而实现煤气化平台煤种适应性不断改善、碳转化率不断提高、单炉规模不断增加、污染物排放不断减低的发展趋势。

华鲁恒升以单炉6998 m3/h造气规模的小氮肥装置起家,并不断进行改造升级项目。

截止2022Q3,华鲁恒升德州基地共有11台气化炉,总造气量超过50万Nm3 /h,荆州基地4台气化炉在建。其中,造气工艺由最初单喷嘴固定层间歇造气升级至多喷嘴水煤浆造气,单炉产气规模由最初6998 Nm3 /h提升到60662Nm3 /h。

我们认为华鲁恒升先进煤气化平台的超额收益主要来源于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同时,资金壁垒护航华鲁平台优势的不可复制。

技术优势:掌握多喷嘴气流床气化技术

多喷嘴气流床气化技术成本效益高、环保优势突出。根据华鲁恒升《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和於子方《间歇式固定床气化技术经济分析》文献数据,相较于传统固定床气化技术和四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多喷嘴水煤浆气化平台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和环保两个维度。

1.成本优势:气化床工艺折旧成本高,成本优势主要来源于低价煤源和低能耗。

原料方面,多喷嘴水煤浆气化平台折合原料煤耗低且煤种适应广,可以使用资源丰富、价廉易得的烟煤代替无烟煤,吨氨原料生产成本可降低168元/吨;能耗方面,多喷嘴水煤浆气化平台折合动力煤耗低,吨氨能耗生产成本降低316元/吨,吨氨生产成本合计降低253元/吨。

2.环保优势:煤化工工艺“三废”排放大,污染大。

在各省纷纷出台环保“淘汰”政策、环保治理政策和应急减排政策背景下下,工艺环保改造升级需求迫切。

以合成气口径计算,相较于固定床和流化床工艺,多喷嘴水煤浆气化技术生产1m3合成气所排放废气由1.38 m3降至0.68 m3,同比-50.8%,排放废水由1 *10-3m3降至 0.78 10-3m3,同比-21.4%,更具环保优势。

国内传统固定床工艺仍占相当比例,华鲁已率先实现煤气化平台全面升级。

多喷嘴气流床气化技术具备一定资金壁垒,叠加国内大量煤化工(尿素、甲醇)产能投产 较早、替换成本高,导致企业替换意愿低,国内煤气化平台仍以传统固定床工艺为主。

以建设30万吨合成氨项目为例,固定床工艺投资额为7.10亿元、折吨氨投资为 2367元,气流床工艺投资额为15.42亿元、折吨氨投资为5143元,单吨投资额差异超过2500元。

2017年底,华鲁恒升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项目投产,使用3台多喷嘴水煤浆造气炉等量替代14台2000年建成的固定床造气炉和1台2007年建成的四喷嘴水煤浆造气炉,实现煤气化平台全面升级。

规模优势:单炉产气规模提升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煤气化平台具备典型规模效应。气流床投资额大,可以通过煤气化装置设备的大型化,减少气化炉的数量,节约占地面积,进而降低单吨投资成本,形成规模经济。

根据於子方《间歇式固定床气化技术经济分析》数据,分别以水煤浆气流床工艺按年产30万吨/40万吨/50万吨规模的合成氨装置建设,折吨氨投资分别为5143元/吨、4706元/吨、4496元/吨,具备规模经济特征。

根据华鲁荆州基地《传统产业升级及清洁生产综合利用项目》环评报告数据,截止2022.10,德州基地单炉产气规模由老系统装置的6998 Nm3 /h提升到60662Nm3 /h,单m3 /h合成气投资额降至1.6亿元。

根据华鲁荆州基地《园区气体动力平台项目》环评报告数据,荆州基地水煤浆气流床平台单炉产气规模将达到179333Nm3 /h,单m3 /h合成气平台投资额降至1.1亿元。

(三) “一线多头”柔性联产构建成本护城河基础

华鲁恒升“一线多头”柔性联产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

1.一体化尽享低成本原料优势。

华鲁恒升产业链以煤气化平台为起点,通过氨、甲醇、CO、H2等中间产品,并逐步向下游延伸。相较于外购合成氨、甲醇或者不具备先进煤气化平台的煤化工企业,华鲁终端产品一体化成本优势突出。

以DMF为例,根据我们以2016年至今市场均价数据测算,华鲁恒升凭借前端先进的煤气化平台带来的原料一体化,单吨甲醇和合成氨成本分别为1762元/吨和2452元/吨,对应DMF超额收益可达到1300元/吨。

2.柔性联产降低周期波动。

华鲁恒升煤化工属于红海市场,周期强,价格波动大,柔性多联产产业链保障华鲁根据市场变化及时进行产品间、系统间、园区间的联产联动,优化当期产品结构,进而提高综合效益。

2020H2,受供应端利好支撑,DMF价格进入上行周期,公司抓住市场向好的机遇,耗时6月快速扩产10万吨/年 DMF生产线,实现DMF高效高产。

2022H1,DMF行业景气快速回落,尿素价格高企,华鲁迅速调节生产结构,降低DMF装置开工率。根据2022H1财报数据,2022H1华鲁有机胺产量为34.5万吨,同比下降21%,尿素产量,同比提升7.28%,尽享尿素景气周期。

(四)精益求精、降本增效,强化成本护城河

基于先进煤气化平台,华鲁恒升持续实施以降本增效为导向的技改,追求成本控制的极致。

自2002年公司上市以来,公司不断优化生产工艺,持续投入人员、技术、资金进行各类大中小型技改,产品层面涉及了公司合成氨、尿素、醋酸、乙二醇、醇酮、DMF等核心产品,生产层面涉及了烟气脱硫、清洁生产、锅炉结构、空分节能等一系列合成气平台或动力平台,致力于提升公司的成本优势。

在大大小小、精益求精的技改中,华鲁恒升实现了由量到质的飞跃,各项指标达到了行业领先水平。

同时,相较于依赖先进煤气化平台技术和“一线多头”柔性联产带来的成本优势,华鲁通过精益求精、挖潜降本增效形成的难以复制的成本优势,是保障华鲁具备长期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降本增效案例一:2017年底投产的空分节能技术改造项目中,原有1#、2#空分装置分别为“大型氮肥国产化技术改造项目”和“原料煤本地化与动力结构调整项目”所配套,存在着生产规模小、装备水平低、设备陈旧等问题,特别是能耗水平较高。

项目新建一套供氧能力为10万Nm3 /h的大型空分装置替代现有的1#、2#两套空分装置,采用先进节能型的生产工艺以降低产品能耗。新建空分装置替代1#、2#空分装置后,每小时可节约标准煤15.465吨,年可节约标准煤12.37万吨。

降本增效案例二:2018年投产的肥料功能化项目,新建一套64.4万吨/a的合成氨装置,采用15.0MPa低压合成工艺替代“原料煤本地化与动力结构调整项目”配套的 20万吨合成氨装置(22.0MPa);新建一套80万吨/a尿素装置,采用CO2汽提生产工艺代替老系统30万吨/a水溶液全循环法尿素装置。实施新旧项目替代后,新建氨合成装置和尿素装置分别比原有老装置吨产品能耗降低58.71kgce与6.57kgce,节能减排效果较为明显。

降本增效案例三:在建年产10万吨DMF项目中,原有1#DMF装置于2000年前投产,在物耗、能耗和安全性等方面存在不足。项目采用先进成熟的接触法生产DMF技术,建设年产10万吨的DMF装置,替代1#DMF装置。

产品能耗得到显著降低,吨DMF能耗较早期投产的1#DMF装置减少0.333吨标煤。

(五)成本优势凸显下,新业务延续平台护城河

根据上文的分析,煤化工作为典型大宗化工品,华鲁恒升通过先进煤气化平台优势、一体化柔性联产优势和持续降本增效,展现出优秀成本控制能力。

根据《间歇式固定床气化技术经济分析》文献不完全统计数据,2016-2018年间,华鲁恒升吨氨制造成本接近1400元/吨,位居行业成本最左侧,与成本最高企业相比,具备约832元/吨超额收益。即便与具备相同水煤浆气化技术企业相比,华鲁仍具备明显成本优势。

优秀成本控制下,华鲁恒升ROE和毛利率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准。

新业务延续平台优势,深筑可持续成本护城河。

华鲁恒升新业务布局不是单纯的新增一个新产品或者想进入新能源市场,而是综合考虑了产品多维度的因素:1.产品市场;2.和现有业务能否满足一体化、柔性生产。

以DMC为例,DMC工业上合成路径较多,主要包括光气法、酯交换法以及甲醇氧化羰基化法。

华鲁恒升通过现有低成本合成气平台生产的CO、H2打通DMC的一体化生产。同时,CO、H2是尿素、有机胺、醋酸、乙二醇等一系列关键产品,可实现DMC与乙二醇、草酸等产品的柔性生产,延续华鲁煤气化平台核心优势。

五、盈利预测和估值

华鲁恒升是多业联产的新型化工企业。经过多年的调整和发展,已由单一的化肥企业转型为以洁净煤气化为龙头的化肥、化工、热电等大型综合的煤化工企业。

目前具备氨醇、尿素、DMF、甲胺、醋酸、己二酸、乙二醇等产品布局。

公司坚持技术先进、系统优化、降本增效、节能减排、精细管理的生产理念,依托洁净煤气化技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能力,打造了“一头多线”循环经济柔性多联产运营模式。

通过积极构建高效灵活的平台调控中枢和高品质多产品协同发展平台,确保了装置安全稳定高效长周期运行。

伴随公司德州和湖北双基地多项目稳步推进,具体来看:

(1)肥料:华鲁恒升肥料业务主要为尿素,还有少量复合肥。

受供需关系影响,自2022年初以来,尿素景气持续下行。截止2022年12月,尿素市场价格已回落至历史低位。华鲁现有尿素产能155万吨,湖北基地计划新建100万吨尿素产能预计2023年6月投产。考虑到后续产能逐步释放,华鲁有望实现以量补价,预计2022-2024年公司尿素营收增速为-5%、10%、15%,毛利率分别为25%、20%、20%

(2)有机胺:

华鲁恒升有机胺业务主要包括DMF等产品,2022年,DMF今年价格创下历史较高水平后景气开始回落,截止2022年12月,DMF价格已回归至历史中枢水平。华鲁现有DMF产能33万吨,2023年湖北基地新15万吨DMF产能投放后,销售额有望实现明显增长,预计该业务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0%、10%、15%,毛利率分别为40%、38%、35%。

(3)醋酸及衍生物:

醋酸2021年价格创下历史较高水平后景气开始回落,截止2022年12月,醋酸价格已回归至历史中枢水平。2023年公司湖北基地计划建设100万吨醋酸(现有80万吨醋酸),有望实现以量补价,预计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30%、30%、35%,毛利率为35%、30%、30%。

(4)新材料业务:

华鲁恒升德州/荆州基地产品矩阵不断扩容,自2021H2到2022年,碳酸二甲酯增产提质系列技改项目、30万吨己内酰胺、20万吨/年尼龙6投产项目,在建产能包括PA66、DMC、PBAT等预计2023年底陆续投产,届时有望进一步提升提高公司产品附加值,带动毛利率稳步提升。预计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40%、10%、35%,毛利率分别为28%、30%、32%。

(5)其他化工产品:

假设业绩2022-2024年营收增速分别为10%、10%、10%,毛利率维持历史水准,分别为20%、20%、20%。

综上,预计2023-2025年,华鲁恒升收入分别为295.76/390.19/420.67亿元,同比增长11%/12%/27%;归母净利润65.38/71.98/92.57亿元,同比增长-9.9%/10.1%/28.6%;对应22年12.1倍PE,23年11.0倍PE;对应24年8.6倍PE。

可比公司估值:在基础化工上市公司中,华鲁恒升、万华化学、扬农化工、宝丰能源均为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

上述企业均已成为所在领域的标杆公司,且后续均有大额资本开支及新产品保障内生成长,有望部分抵御单一产品周期波动带来的业绩大幅波动风险。但上述企业与华鲁恒升在产业布局、具体产品上有所不同,因而估值水平有所差异。

预计华鲁恒升未来三年德州和湖北基地均稳步进入项目收获期,且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其中,电解液是华鲁新能源、新材料布局重要一环,天赐材料是国内电解液一体化龙头。

预计22-24华鲁恒升EPS分别为3.08、3.39和4.36元/股。参考可比公司估值,给予2023年业绩15倍PE估值,对应合理价值50.85元/股。

六、风险提示

(一)需求大幅下滑

公司产品主要为尿素、DMF、醋酸、乙二醇等。尿素需求受全球农产品价格波动,若农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尿素需求会受到抑制;DMF、醋酸、乙二醇等产品需求也均受到宏观经济和纺织服装等下游行业影响,若下游需求疲软,上述产品均面临需求下滑风险。

(二)产能建设进度低于预期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确定为重点任务,有关部门推进碳排放权交易,会对公司后期经营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公司新项目面临政策变化,可能出现进度低于预期的风险。

(三)生产经营事故

公司属于化工制造行业,若发生安全、环保等事故,有可能导致工厂停产,进而影响企业经营的风险。

(四)行业产能无序扩张

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化,化工行业技术进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步伐加快,行业上下游产业一体化、集约化加剧,公司后期发展压力依然较大。若因行业政策发生变化,可能导致行业产能无序释放的风险。

(五)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

公司需外采煤炭、丙烯、苯等关键原材料。若上游原材料价格出现大幅波动,将影响公司生产经营。

——————————————————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精选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韦展 文 受访者供图

回望历史,中医药为守护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生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一直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近几年,人们对于健康生活的追求和健康观念的转变,让传承了数千年的中医药刷新了世界的认知,这也极大地提升了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中药材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医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关键就在于中药材的品质。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对话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锋,畅谈如何利用优质中药材为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培元固本”。

坚持使用道地药材向中医药产业链上游延伸

“药材好,药才好”,这句在中医药界耳熟能详的行话,也是仲景宛西药业40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

靠着这个理念让它从建厂时的67名员工,年销售收入只有18万元的作坊式工厂发展为现如今员工人数1.8万人,年销售收入近100亿元的全国中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孙锋表示,“坚持用道地中药材入药,保证药品质量均一性和批间一致性,用品质赢得市场。”

道地药材是我国传统优质中药材的代名词,民间素有“非道地药材不处方,非道地药材不经营”的说法。“好土生好苗”,中药药性形成是气候、土壤、生物、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地方产出的药材,质量自有差异。

也正因如此,从1998年开始,仲景宛西制药全面向中医药产业链上游延伸,先后在河南省西峡县、武陟、温县,安徽南陵、岳西,四川彭山道地药材产地建立山茱萸、地黄、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六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

农业农村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明确提出,提升道地药材生产科技水平。要求深入开展道地药材野生资源保护、优良品种选育、生态种植等基础研究,保障野生资源永续利用和药材的优质生产。

“以我们的王牌产品六味地黄丸为例,所用的药材全部来自我们自建的药材基地,其中4味药材通过了GAP(中药材生产质量规范)认证。这是国内唯一。”孙锋说。

龙头企业支招,如何利用中药材资源优势赋能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药材具有双重属性,既是农产品,也是药品。中药材资源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2022年12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0万亩,中药材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600亿元、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到3000亿元。

据了解,目前河南省中药材种植基地有101个,其中有9个获得GAP认证。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638万亩左右,而河南省在2021年中药材种植面积为550万亩,位居全国前三。连翘、金银花等20多种道地药材占据市场绝对优势。

种植面积和种植品种都占优势,但是一些问题也客观存在,例如规范化种植水平不高、加工水平有待提高等。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发挥我省中药材产业优势,进而加快补齐短板弱项,推进中药材强省建设呢?

孙锋表示:

首先要加强基地建设。在坚守耕地底线的同时,引导药农采取围种、套种、轮种等方式,提升中医药基地生态保护功能。开展道地药材品种选育繁育和标准化种植试验工作,构建规范化良种选育、繁育技术体系。

其次是要提高加工水平。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全面推进我省中医药产地初加工能力体系化建设,布局建设一批产地初加工示范基地,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

再就是人才。中医药产业需要科技的加持,这就需要人才来实现,孙锋表示,要加强与农林类、医药类等学院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引进中医药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发挥农民身边的“土专家”作用,为中医药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最后是品牌。“宁夏枸杞,贵在道地”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人们提到枸杞,就想到宁夏,也催生出了宁夏以枸杞为原材料的一系列相关产业。“现在大家提起西峡,会想到我们的香菇,也会想到我们的山茱萸,六味地黄丸的核心成分就是山茱萸,这样从心理上大家就会对我们的六味地黄丸有一个认可,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孙锋表示,河南的中药材品质好,种类多,中药材从业者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通过获取中医药标识类权利、注册商标和域名等,促进中医药产业品牌化发展。

人物名片

主角 仲景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孙锋

企业江湖地位 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富邦股份是国内及国际肥料助剂领域龙头企业,在该领域申请的专利和授权的专利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去年以来公司向非洲企业转让专有技术收入超亿元。近年来,公司始终聚焦与布局数字农业,坚持用数字化赋能传统农业,持续加大科技创新与投资,在全球投资及控股多家农业科技企业,并于2018年公司绘制出国内首份区域性数字土壤地图,公司已发展成为中国数字农业引领者。

公司的成功得益于进行的战略转型,致力于用数字技术为全球农业赋能。截至目前,公司在全球控股5家农业科技公司,在以色列投资5家数字农业技术领先的创业公司,分(子)公司已扎根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公司已发展成为现代国际化公司。公司不仅为化肥生产企业提供包括高品质助剂产品、全程技术服务及助剂自动添加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还能为种植业产业链提供数字化测土、智能配肥、增值肥料、精准灌溉及数字农业CEOP平台等产品与服务。

公司和武汉禾大科技,京东乾石、省农科院植保土肥研究所四方联合共建的“京东农场数字农业武汉研究中心”正式签约。在武汉高科集团、武汉高农集团的支持下,该中心将整合四方优势资源,共建武汉数字农业大数据中心,推动种植业“土壤—水—养分—作物”交互模型及数字农业技术在种植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

此外公司作为化肥起家,还与世界最大的磷矿、磷酸生产商和出口商摩洛哥磷酸盐集团(OCP)在高农生物园武汉研发中心联合设立实验室的项目正在按计划筹划中,建成后将成为OCP在亚太地区的首个实验室。

目前公司的最新成果数字化测土、农业物联网+智能传感器、采摘机器人等各种最新数字化技术、数字化成果以及数字化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案例。这些技术将极大的帮助传农业数字化,带领技术创新,实现中国农业从传统文明转变为数字化文明,甚至引领全球现代农业的发展。

考虑到我国数字经济对产业及市场的渗透率已超过36%,但农业领域这一指标仅约为8%,远低于平均水平。此处数字经济政策的出台将推动创新发展智慧农业,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领域数字化,而十四五规划也明确提出要发展智慧农业。公司作为国内数字农业的龙头企业,具备全球化的视野和农业产业的思维,数字农业技术领先国内,数字农业在多项政策驱动下必将迎来提速,公司将迎来价值重估。

 

富邦股份砂性肥料造粒技术填补世界空白 数字农业收入开始显现

  砂性肥料造粒技术填补世界空白

  由郑州大学、富邦股份、武汉诺唯凯、中国农大等四家单位共同完成的“砂性肥料造粒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技术成果在评审会上获得专家的肯定,专家认为此技术解决了砂性肥料造粒的世界性难题,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富邦股份年产20万吨砂性肥料造粒技术土壤改良剂生产线已经投产。

  评审专家认为,这项技术探明了造粒与溶散相结合的协同机制;突破了砂性肥料造粒颗粒强度与溶散性相协调的关键技术难题,创建了砂性材料圆颗粒中微量元素肥及土壤调理剂生产工艺技术,形成砂性材料造粒工艺技术包,为我国肥料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和产品支撑。

  “增值肥料包含氮磷钾和钙镁硅等中量元素,氮和磷都容易造粒,但是钾和中量元素像一盘散沙,是砂性。富邦股份很早就解决了钾肥造粒的问题,钙镁硅等中量元素的造粒,一直没有解决。这方面,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也在研发,也一直没突破。”

  砂性肥料造粒工艺生产的改良剂,既是肥料,又是改良剂,据了解,传统的复合肥含有氮、磷、钾,加入钙镁硅等虽解决了中量元素问题,但呈现粉状,容易出现扬尘且不适合机械化施肥,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的需求,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2017年,因为有了土壤快速检测技术,富邦股份掌握了部分我国农业耕地的土壤大数据,加上营养型圆颗粒钾肥研发成功,于是开始研发中微量元素的造粒技术。

  土壤改良剂含有大量的镁、钙、硅、少量钾、铁和微量锰、铜、锌、钼等,钙离子可减轻镉、铅等重金属离子对作物的危害;镁是叶绿素的重要构成元素,能促进光合作用,加速作物生长;氧化钙,能中和土壤酸性,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二氧化硅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产品颗粒强度好,且遇水崩解率大于90%。

  改良剂的施用,除了改良酸性土壤,提供中量元素,疏松土壤等作用外,还能减少氮磷钾的施用,改良剂含有25%至30%的中量元素,这些元素来自于工业副产品和下脚料,这也意味着施用同样重量的改良剂,可减少20%至30%的氮磷钾,生产1吨尿素就排放二氧化碳1.8吨,减少氮磷钾,符合国家减量使用化肥、零增长的政策,也符合减排和碳中和的战略。

  数字农业布局5年收入开始显现

  公司的智能设备和数字农业密切相关,销售收入1050.78万元,公司布局数字农业5年,数字农业相关产品在收入中开始显现。

  经过多年的布局整合推广,富邦股份和紧密合作伙伴已经建立土壤检测和大数据、数字化定制肥料、智能化精准灌溉、水肥一体化系统、智能大棚设施、病虫害管理、产量预估AI、采摘机器人、新型保鲜技术等数字农业技术板块,形成闭环,其中大部分由富邦股份掌握,其中两项由紧密合作伙伴拥有。

  另据当地媒体报道,2020年12月22日,富邦(以色列-荷兰)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项目在湖北省孝感市应城市开工。该项目预计投资5亿元,第一期预计投资5000万元,占地面积230亩,富邦股份将此作为示范,纳入全部相关数字农业技术,建设集土壤修复、育种繁种筛选技术、智能滴灌、水肥一体化、果蔬保鲜、有土栽培、无土栽培、水培等项目于一体,以数据为核心的高效能农业产业示范园。

  应城的产业示范园将试种26亩高附加值的阳光玫瑰葡萄,将运用公司的“黑科技”进行试验。目前,公司正在和其他市县谈,尽快在多一些地方建数字农业产业示范园,在大量的实践数据上再进行推广,今年肯定还有新的产业示范园落地。

  公司希望,通过前期在农业智能设备的布局,通过农业大数据和整合数字农业资源的集成平台,完成公司从肥料助剂的传统农业行业,向数字农业的战略转型。

  数字化农业是一个方向,我国农业发展对资源节约、环保节能,碳减排的、肥料效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数字化农业的重要性,富邦股份数字化农业在国内也是靠前的。

 

富邦股份:逐步形成土壤检测评价、科学种植规划、智能滴灌决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识别、作物估产分析、在线种植管理等产品与服务

  富邦股份(300387.SZ)在投资者互动平台表示,公司自2016年以来,围绕“以土壤为入口、以田块为单元、以数据为基础、以品类为目标”,逐步形成土壤检测评价、科学种植规划、智能滴灌决策、水肥一体化、病虫害识别、作物估产分析、在线种植管理等产品与服务。

 

富邦股份数字农业产业园正式点灯!

NEWS

 

富邦股份投资建设的数字农业产业园内,四座以色列进口的无土栽培大棚内正式点亮了补光灯。

 

进口无土栽培大棚内部

 

富邦股份数字农业产业园自2020年3月立项后,公司成立了专业的项目建设组,确保科学规划,并选择了质量过硬、经验丰富的施工团队,以建成高质量、高标准的产业园。在产业园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共开挖了土石方近十万立方米,平整土地二百余亩,共建成以色列进口数字大棚29亩、国产数字大棚20亩。目前,园内道路已实现“路路通”,园区供排水系统、电力设施、通讯电缆等已全部接入,进口大棚内的通风系统、动臂喷雾、湿帘风机、托盘清洗机、播种机等设备均已完成检测,即将投入使用。

 

进口大棚夜景

 

富邦股份数字农业产业园内将集中应用多种数字技术、数字化成果以及数字农业黑科技,技术人员通过远程操控,就能实现终端数据与大棚内传感器之间的双向传输,实时监控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风速、降雨量、EC值等数据,有效把控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全面提升农产品品质,生产出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在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富邦股份有责任扛起乡村振兴的大旗,发挥农业示范基地的作用,通过在产业园内开展农业教学、技术科普、采摘观光等活动,让更多的新型农民、中小学生、农技工作者走入其中,近距离体会到数字农业的魅力。

“我们的土地病了!”一年前,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陈能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止一次发出这样的感叹,“土壤本是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拥有自我修复和完善的能力。但现在,我们的土地病了。”

继大气和水体污染后,土壤污染愈来愈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中国到底有多少被污染的土壤?

4月17日,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这当中,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三角、珠三角、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镉、汞、砷、铅4种无机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

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宋静表示,造成我国土壤污染的几个主要因素,依次为:工业源(如废水、废渣、废气等三废环境排放)、农业源(如污水灌溉、污泥农用、农药和化肥等过量施用)、生活源(如垃圾)和自然源(主要是地质构造背景)。

修复或催生万亿元市场

实际上,针对当前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除了在制度上预防土壤被污染之外,对已经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解毒”也同时摆在了面前,而这也就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我们的大气和水污染治理走了将近40年的历程,土壤几乎还没有动。”环保部生态司司长庄国泰此前曾这样表示。他认为,一旦土壤修复市场打开,将会非常大,远远超过大气和水,“几十万亿才能解决土壤的问题。”

今年6月,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就大胆预测:未来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将会全面启动。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9月底,国内从事土壤修复的企业数量达到300多家。

“我们从2009年开始涉足土壤修复领域,当时中国涉足此领域的企业只有个别环保公司,市场处于刚起步阶段。”某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上市公司表示,“市场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土壤修复将是公司未来产业发展重要的一块。”

有市场分析人士称,随着土壤保护立法步伐的加快,土壤修复概念股也将迎来巨大市场。

修复市场背后的“顽疾”

事实上,在相关概念股被外界看好的背后,土壤修复市场也存在着诸多“顽疾”。

一家从事土壤修复业务的公司表示:“首先,土壤污染防治法尚未出台,各级对土壤环境保护相关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包括对土壤修复的监管要求不足,使土壤环境保护工作缺乏依据。其次,土壤污染修复资金缺口巨大。一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对土壤污染者的修复责任和历史责任追究不足,很少土壤修复项目的资金来自污染者本身,污染者付费制度缺失;另一方面,国家财政资金目前用于少量污染土壤修复示范项目,地方政府资金投入机制缺失,大部分项目资金依赖于区域土地再开发的价值。”

张益曾用“重、大、热、难”来形容我国土壤修复现状??大范围大面积的污染超标率,可谓“重”;万亿级规模的市场预期,可谓“大”;一年多时间新注册数百家相关公司,可谓“热”;多学科协同的复杂系统工程,可谓“难”。

除此之外,张益也指出,我国土壤修复市场存在技术与资金的双重高壁垒,真正进入并不容易。陈相乐

https://www.haobaiyou.com

上一篇:金改概念股是什么意思(橡胶概念龙头股)

下一篇:贵金属现货交易入门(电子现货交易)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